网络读经忧喜录
作者:魏海政
2015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从2009年开始,我就“很高调”地在博客上开始读《礼记》。说是在博客上“读”,其实还是读纸质书,只不过把文字一个一个敲打在博客上而已。我自己也担心这样很“显摆”,但最后还是这样做了,为什么呢?
我平时喜欢读传统经典,但由于我的古文根底浅薄,像《礼记·礼运》这样的经典内容,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艰涩的,只凭“看”书,转眼即忘,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可是我又像好奇的孩子一样总是想读一下,略微明白一点就喜不自胜。于是,想出这样一个笨办法,把自己喜欢的、觉得重要的内容,一边读,一边敲打键盘输入到博客上。这样做放慢了读书的速度,对书的内容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2013年6月,我终于经不住朋友们对我“落后”的调侃,开通了微博,当时还傻乎乎地想“微博为什么要有140个字的限制”。其时我正在读《世说新语》,有一天突然觉得,《世说新语》的每一个故事片段,比如“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这样的片段差不多都在一条微博限定的字数之内!
这个发现着实令我激动了一下——何不在微博上与朋友共享呢!于是乎,手持一本《世说新语》的同时,从网上搜出一个电子版的书来,两相对照,读一段,觉得有意思的就发到微博上。基本上等于同时读两个注解版本的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但是,后来读《论语》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段“子曰”,两个版本的注解往往大相径庭,且各有道理,往往令人思索良久。不过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常常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有时候不得不再寻找第三种版本的注解来对照阅读,或求解于贤达。无论如何,有一天发现一条《论语》片段的微博点击量居然达到了1.3万次,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从“微博读经”开始后,不知哪天突然一冲动,我又开始在QQ群里发这些读经的片段。然而,在“群”这个公共场所的反应就有点不一样了,有的叫好,有的排斥,有的还要求发原文的同时注释翻译一下,不一而足。
有一段时间读《贞观政要》时,有个高校的老师在群里直斥“神经病”,大意是天天在群里发“政要”这么敏感的东西,居心何在,云云。这如当头棒喝,给我浇了一盆冷水,让我静心反思了一回。与斥责声俱来的还有在群里或“私聊”支持我一定要坚持“带领”群友每天读一点经典的声音,于是我每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如履薄冰般继续发着读经的内容。本来觉得传统经典的精髓已被人们遗忘太久,应该推动共享和传承,但又觉得这也许只是个人的爱好而已,不该在“群”这种公共场所传播,强加于他人。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群主和管理员都一直默默地“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没有把我从群里“踢出”。时间长了,斥责声和叫好声都终归于平静抑或无视,读经依然继续。
现在想想,这种网络读经行为只不过是个体自发的一种读书行为而已,是个人读书的享受和愉悦,微不足道。但对于传统经典的热爱,以及走在有喜有忧的网络读经小道上的阅读体验,不妨记之,聊以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