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告别首都” 重审大城市功能
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1月13日全面停产,这意味着有着91年历史、为首都经济和新中国钢铁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十里钢城”将告别北京。
首钢折射着时代变迁,更折射着观念变革。解放之初,“洋钉”“洋桶”等钢铁制品都要进口,决策层认为,首都北京应该承载更多的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于是首钢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经济发展更加迫切,首钢产量由100万吨猛增至800万吨。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污染越来越重。人们终于觉醒,必须在“要首钢还是要首都”间做出选择。经过漫长论证,本世纪初,有关方面终于痛下决心将首钢迁出首都。
首钢的最终搬迁令我们重新审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述城市:“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但大城市过快发展形成的喧嚣和无奈的拥堵,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城市功能的警觉和思考,林立的烟囱让蓝色天空和洁净的空气越来越少,这样的城市不可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城市由于集中各类资源、资本、劳动力和创新思维,当然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器。但产业升级也要求处在城市群中心的核心城市不断升级“生产”概念。城市要从原来习惯于生产手表、自行车、钢铁等具体直观的商品,向生产思想、艺术、文化和各种服务转变,这是“中国制造”不断升级和升值的需要,也是城市本身的需要。
让城市更加宜居就只能让重化工业迁出城市。这对地方政府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公共服务补给等无疑带来更多压力,但一切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现实障碍必须尽早扫除。这种“阵痛”必须承受,而且越早越好。首钢告别首都,无疑给更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