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作者: 马戎

20181022日来源: 北京日报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而丰富的文明体系,中华文化强韧的生命力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观和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那么,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是什么呢?

  中华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而非个人主义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才、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

  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旨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早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符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异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嗣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没有欧洲社会那种固化的家族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换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并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统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渠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爵位领地世袭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

  直至今日,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就业、物资供应、抢险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社会保障、道德治安甚至环境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在西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和执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

  中华文明对于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态度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既没有一神教那种强烈的零和结构的排他性,没有严格无神论的反宗教性,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族主义观念,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隔,所以,中华文明对于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态度,但也恰恰是这种宽松的包容态度,客观上降低了周边群体的心理距离感,增强了周边群体潜在的情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就社会内部而言,这种宽松的包容度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和民间创造力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使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兵法、天文、科技、建筑、农耕、陶瓷、冶炼、丝绸纺织等领域出现了后世鲜见的百花齐放盛况。从中原各诸侯国诸子百家中衍生出儒学、老庄、法家、墨家等许多流派,许多学者跨流派互为师生,在交流与竞争中彼此借鉴、相互包容而不是强求同一,其结果反而促进了事实上的相互融合,这就是历史演进的辩证法。儒学通常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脉,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其后续发展中不断吸收融汇其他学派的思想,始终处于演变过程之中。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涵盖辽阔地域的政治体系。为了推动管辖区域内的行政体制和文化体系的同质性,秦朝设立郡县,推行书同文,加快中原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以统一文字为工具载体的中华文明体系。与此同时,秦朝推行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有效地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统一经济体系的形成。汉代印刷术的出现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进一步推进中原皇朝管辖地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统合。凡是实行了科举制的地区,不论其存在哪些族属语言差异,当地的精英人士都逐步融入中华文化圈。中原文明的传播地域逐步从黄河和长江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和周边其他地区。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各地区地理自然风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燕赵、吴越、秦、楚等不同区域的地方性传统文化长期依然得以保留特色。共性与特性并存,一体与多元并存,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特质。

  与此同时,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在文化和思想交流中,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不偏狭不极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老子则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这种主张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和基本态度,使中华文化对于内部多样化和外来异文化具有举世罕见的文化包容度和融合力。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对外来宗教与文化的强大包容力,感受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和容纳外来文明的心态。汉族以文化根柢之深……用兼容并包,同仁一视,所吸收之民族愈众,斯国家之疆域愈恢(吕思勉)。

  中华文明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有教无类

  罗志田认为,中国的夷夏之辨……对外却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面,而且是以开放的一面为主流。夷夏之辨是以文野之分为基础的……故夷夏也应该是可以互变的。在与其他群体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所持的是有教无类的立场,采用教化的方法来化夷为夏,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其他信仰与学说,因此中国人从来没有异教徒的概念。由于在孔子的年代,中原地区居民的人种成分十分复杂,所以,有教无类主要不是指社会贫富等级差别,而是种族特征差别(苏秉琦),表示对不同祖先血缘及语言文化群体施以教化时应一视同仁。在与异族交往中推行教化的方法是施仁政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来对蛮夷进行感召,而不是使用武力手段强迫其他群体接受自己的文化。这种政策的前提是对中华文明优越性的高度自信。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甚至连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也强调天子的军队应为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传播,所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夷夏之辨中的化内化外可以相互转化。钱穆指出,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夷夏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动态与辩证的关系。所以儒家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明确淡化天下各群体之间在体质、族源、语言、宗教、习俗等文化领域差异的意义,强调不同人类群体在基本伦理和互动规则方面存在重要共性并完全能够做到和而不同与和睦共处。

  中华文明认同体系的核心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西式僵化的民族主义

  与欧洲的文化传统全然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天道中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主张和而不同,领悟并遵从天道的群体即是享有文化素质的人,其他人群尚有待教化。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王韬在《华夷辨》中指出: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因此,在中华文明的这种具有高度包容性、动态化和辩证思维的认同体系中,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僵化民族nation)概念。

  即使晚清政府在某些形式上,特别是在与西方列强交往中表现得像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与各国互派公使并建使馆,设定国旗国歌,翻译《万国公法》,签订国际条约、设立海关等,但是在中国社会的基层组织中始终是一套传统的中华文明体系在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认同体系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对天道和儒家道德伦理的崇敬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所以费正清特别指出,毫无疑问,这种认为孔孟之道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比民族主义更为基本的东西……一个人只要他熟习经书并能照此办理,他的肤色和语言是无关紧要的。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文化确定群体认同和有教无类的主导思想。在面对内部多样性和与外部文明相接触时,“‘不拒他者是中国的传统精神,而民族主义之类才是西方的思维(赵汀阳)。民族主义是具有某种零和结构和强烈排他性的群体认同意识形态,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不可能滋生出西方式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思想体系。

  近代以来,欧美帝国主义在对外关系中践行的是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地缘政治中的霸权理念至今仍然主导着某些国家的外交思路。在今天的国际交往中,中华文明与外部文明-政体交往中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同存异的基本思路构成了中国外交活动的文化底色,使其具有不同于欧美国家外交的文化风格,赢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真诚友谊,也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大格局注入新的元素。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更新时间:2018-11-22 20:51:2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1/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