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冉
不久前,美国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的热映在全球掀起了一股3D娱乐浪潮。与《阿凡达》公映同步,一些国际知名电子制造商、传媒公司宣布计划于2011年推出3D电视频道;美国体育电视频道EPSN宣布将以南非世界杯为契机,在今年6月开播3D体育节目;在今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3D更是成为年度主题——3D显示器、3D电视机、3D电脑、3D眼镜、3D数码相机、3D摄像机……
3D的技术原理源于对人的生理结构的重现。人的双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当观看立体物体时,两眼所看到的图像有细微差别,大脑将左眼和右眼的图像进行合成处理,最终就会感知到一幅立体图像。而传统的影像拍摄时,仅用一个镜头,故只能得到一幅2D画面,或一段二维图像。如果利用上述原理,用双镜头摄像机或单镜头双机位,对同一个场景分别拍摄图像,在后期加工时予以合成,就得到了3D影像素材。将3D影像素材进行重现,三维立体影像就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3D技术林林总总,但其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在节目播放时,针对左、右眼分别显示此前为左、右眼拍摄制作的节目,以达到立体成像的目的。既然是分别播放,就意味着有两幅画面的叠加,目前还需要观看者佩戴3D眼镜,以分离画面,分别进入自己的左眼和右眼。但观看过《阿凡达》等3D电影的观众会感觉到,长期佩戴眼镜难免有生理不适,因此3D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裸眼观看,不过该种技术的成熟尚需时日。
不需佩戴眼镜的裸眼3D显示技术包括光栅式和全息成像。前者成像质量差,是一种过渡技术;后者在理论上被视为3D显示技术的王者。所谓全息成像,是指拍摄时将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都记录下来,在重现时可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立体空间成像。但全息成像的技术极为复杂,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难以实现规模化的复杂应用。
事实上,3D技术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838年的立体照相技术实验。1903年出现了第一部3D电影,20世纪50年代也曾掀起一阵高潮,到了80、90年代以后,一系列配套技术的革新和完善,尤其是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与存储能力、数字摄像技术的快速创新,为3D影视制作开拓出一个崭新空间。但巨大的成本,依然是横亘在3D影像业者面前的一道门槛。最近《阿凡达》的热映,带动起新一波3D浪潮,3D产业再现新商机。但是,从历史上看,这并非3D技术的第一波浪潮。这波浪潮能否真正带动3D产业的大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