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皮肤纹理中,专家发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家人”的有力证据。这项历时30年、国内上百家研究单位、千余名研究者共同参与的肤纹研究,彻底摸清了我国56个民族的肤纹“家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全民族肤纹调查研究的国家。
肤纹是古老民族的遗传标志和印记
皮肤纹理简称“肤纹”,包含指纹、掌纹、足纹等,是灵长目动物特有的、外露的生物学特征。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每个人的肤纹与生俱来、终生不变,即使受伤脱皮,再生的皮肤也还会长出原先的嵴线花纹。根据这一特点,我国古代的占卜师便发明了手相算命说,将一个人的命运与其掌纹联系起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手相算命说早已被时代所摈弃,但科学研究却发现,人类的手指、手掌和脚掌上的嵴线花纹,不仅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汗腺,对压力、温度等信息的感受更为敏感,而且具有增加摩擦力的作用,以利于攀援和紧握工具。同时,这些嵴线花纹的不同形态中还蕴藏了古老民族的标志和印记。在不同的民族群体间,人们的手指、手掌和脚掌上的嵴线花纹存在很大差异,但同一民族群体的嵴线花纹却相对稳定。
科学家研究肤纹,首先是将一个人的指纹、掌纹和足纹用黑色油墨拓印在白纸上成为肤纹图,然后对手指和手(脚)掌面上嵴线形成的各种花纹进行研究。为了研究方便,手掌一般分为13个区域,足掌分成14个区域,指纹则分为弓形、箕形和斗形3种。此外,手掌上的花纹还分为大鱼际纹、指间区纹、小鱼际纹和主要掌纹线;足掌上的花纹分为大拇指球纹、趾间区纹、足小鱼际纹和足跟纹。科学家除了对这些复杂的嵴线花纹进行研究外,还对手纹轴三角、指纹总嵴线数等指标进行一系列肤纹测量和计算。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种和民族间的肤纹参数各不相同。例如,白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的斗形指纹频率仅为黄色人种(蒙古人种)的二分之一强,但手掌上的小鱼际纹是黄色人种的2.5倍,第Ⅲ指间纹的频率是黄色人种的3倍。而黄色人种的第Ⅲ指间纹是非洲人种(阿非利加人种)的25倍,第Ⅱ指间纹是非洲人种的十分之一。
肤纹学研究否定了西藏和台湾的“南来说”
肤纹可以作为甄别、寻根和溯源的遗传标记物,科学家通过肤纹研究,可追踪民族的起源及其迁徙路线。
为了推动我国现代肤纹学的研究与发展,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皮肤纹理学研究协作组。30年来,在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肤纹学专家张海国等一批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共采集和整理了我国56个民族的150多个模式样本、含6.8万多人的数百万肤纹数据。
科研人员应用肤纹聚类分析统计法,发现我国的56个民族聚类成为南方和北方两大民族群,并找到了民族肤纹的标志性群体,确定了中国全民族肤纹的基本分布格局。目前,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张海国等研究人员发现,以北纬33度为界,我国汉族可分为南方群和北方群,南方群主要为长江畔或长江以南各群体,各群体间的差异小且较均质;北方群相互间的差异较大,并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群体归于南方大群,张海国分析认为,这可能是首都人口迁入和迁出特别多的缘故。
在样本分析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华夏民族的古老遗传密码在现代人的肤纹上依然有着鲜明的印记。通过分析和比对研究显示,汉族的肤纹特征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杂合性,是华夏民族集合的后代。换句话说,数千年来,汉族是在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的,而少数民族也是在繁衍中与汉族进一步融合和发展的。由此证明,中华民族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
“此项研究还清晰地表明,藏族的族源与古羌族等民族有关,其肤纹表现出鲜明的中华北方群特征。由此证实,藏族源于我国北方民族,而绝非所谓的从印度来的‘南来之民族’。”张海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外,台湾高山族的2个样本分别是人数最多的阿美人样本和数量很少的噶玛兰人样本。经过聚类分析,台湾少数民族样本都聚类在北方群内,与早些年所谓的台湾少数民族源于南洋的结论也不相同。”
肤纹研究的“金矿”尚待开采挖掘
“进行全民族的肤纹调查研究,是每一个人类学家、遗传学家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率先在中国实现了,但肤纹研究的‘金矿’还远远没有被开采和挖掘出来。”张海国说:“过去30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肤纹研究。今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下去。”
由于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终身稳定且手印触物留痕,指纹在公安刑侦上的应用由来已久,世界各国的公安、保卫、刑侦机关对指纹的研究与应用都十分重视。我国各地公安机关一般都设有指纹室,专门开展指纹比对工作。目前,国内外还研制了大型的指纹特征点核查计算机系统,在门禁等识别系统中也开始应用指纹来识别。
国内外体育界的肤纹研究表明,肤纹能为选拔运动员提供一定的遗传信息。我国研究人员曾经对田径、体操、游泳和排球等4个项目的2479名汉族运动员的肤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肤纹变异较多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未能成才,而优秀运动员群体则具有共同的肤纹特征,如肤纹变异少、嵴线清晰粗壮、指纹双箕(斗)频率显著增高、弓形指纹频率低、手掌屈肌线长而粗壮等。
肤纹异常,在临床诊断时也可以作为遗传病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过,由于目前还不清楚肤纹的遗传机制及肤纹与形状的内在联系,也不清楚肤纹与疾病间的稳定的对应特异性标志,肤纹在医学应用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肤纹用于先天愚型病的综合诊断,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承认。
目前,张海国计划与复旦大学相关机构进行肤纹遗传机制的合作研究,寻找决定肤纹的基因和染色体。他同时还计划对西藏和台湾的肤纹样本进行更精细化的解读。
张海国说“肤纹在人类学、民族学、遗传学和医学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相关部门应投入更多的经费来支持这项基础科学研究”。
作者:张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