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我国重要产品质量的浅见
笔者读2010年戴旭题为《未来20年,中国面临大考验》的文章深有感触。文中说:“我们目前所有主力战斗机的发动机全是人家的,歼-10用的是俄罗斯的发动机,飞豹是英国的发动机,预警机EL76是人家的原机,我们很多大型军舰用的也是人家的发动机,你连个发动机都造不出来……”
实际上,许多重要产品中国都可以设计、制造。关键问题是,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质量与西方国家产品的质量有较大差距,致使不少国内重要单位都不愿用国产产品。
我国许多领域的产品质量是个老问题。
如戴旭提到的战斗机,据说若干年以前我国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某战斗机的研制(仿制)、生产任务。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大家都很高兴。该飞机卖到某友好国家,飞惯了美国飞机的驾驶员认为中国飞机性能不好。该国用高薪聘请某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把中国飞机拆开来,重新装配。一飞,性能大大改善。
在这个具体产品的事例上,有关零部件材料我们可以精密分析、细心制造,也许还是表面处理、公差配合和具体组装调试的问题。这方面我们的问题较多。如目前国产盾构设备轴承的寿命就大大短于西方国家同类产品(据说仅仅为德国的1/5),估计也是这个原因。
航空航天等领域不说了,就是医院,哪家三甲医院不是以拥有最先进的西方仪器设备而自豪。
关于我国一些重要产品的质量不高这一问题见仁见智。这里谈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我国处在发展之中,一些重要产品的质量不如西方国家,似乎可以理解。但具体到每一个产品,负责其科研、生产的团队都这样来为自己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解释,就太缺乏责任感和太缺乏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精神了。
谈到产品,目前绝大多数重要实用产品的发明者都不是中国人,产品最高质量的拥有者也不是中国单位。我们不是在开拓新的领域,而是在购买和使用西方国家产品之后,在一些产品的研制、生产方面努力追赶。
我国有关领导部门抓过质量问题,一些单位状况有所改善,一些单位则流于形式。
开始,有些项目的质量问题说是国产原材料不好,从国外购回原材料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进步不大。
因此,需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对科研、生产的整体问题有一个全面考虑。研制、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使之能够实用(和得到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对其产品是否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颇为重视,即重视他们产品在用户那里的“信誉”。
西方国家的公司知道,研制、生产周期短,生产成品率高,产品性能一致性高,意味着负责科研、生产的团队的水平高、产品的质量高。比如一个产品在生产中有90%的成品率,成品的可靠性(寿命)就值得信赖。他们并不津津乐道于大批量中仅仅出现的一个“硕果”,他们追求的是大批量的“硕果”。
我国在科研方面是不惜投入巨资的。一些项目失败了,一些项目投入实用了。也有一些项目因为一些高指标而获得较高的奖项,可是并没有实际应用,只是一个展品。对于那些高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没有半点数据,至为可惜。实际上,片面追求产品在某些指标上赶超的思维妨碍了我们在科研生产方面的总体赶超速度。
此外,国内一些课题的工作模式是“以数量求质量”,对根本问题不甚了了。几年前有一个例子,某单位的一个课题在某个指标上达到了很高水平。此后,媒体报道、领导表扬,课题负责人职称提升。然而,之后这个课题再做就做不出来了。
国内一些科研经费在审批时,对申请单位过去产品在实用方面的业绩并不“较真”。
许多单位瞄准“世界水平”获得资助,研制出来的产品并不能供实际实用。但这样的单位之后再获得经费也并不困难。申请表中那些有关实际应用的条目并不是当真的。
这表明,实际上国内一些部门并不鼓励去解决那些有关质量的实际问题。
我国一些单位长期不追求“缩短研制、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成品率,提高产品性能一致性”。到关键时候,我们的一些重要课题就显得缺乏实际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积累。
举一个例子,某年,某型号产品要求很高的性能一致性,这在我国是首次。上世纪80年代,某国就达到了90%的性能一致性成品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推测他们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我们在滞后西方多年以后,花了十余年时间攻关,在2006年前后达到了约30%的性能一致性成品率。可是由于时间花费太多,产品已经到必须更新换代的时候了。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个题目上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如果一开始就在有关领域注意所有型号产品的“性能一致性”问题,哪怕一些型号没有“性能一致性”的要求,也要提出检测和分析(其实在西方国家,他们普通产品的性能一致性都很好),这个课题就不会经历长期努力、刚有一点进步就被“更新换代”了。
归根结底,要追求实际产品在用户那里的“信誉”,不仅要追求一些“漂亮”的指标,还必须追求应用中的优良性能。为提高追赶速度,应该虚心下来做一些“笨工作”,去追求缩短科研周期、减少废品率、提高可靠性(寿命)和产品性能一致性,因为这将涉及对许多问题(包括一些高指标)的认识和解决。
为实现上面提到的追求,应该进行认真的废品分析。对所有的废品进行收集和分析是一个麻烦而令人讨厌的工作。可是对废品的认真分析,将会发现设计、材料、机械加工、工艺和调配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认识清楚、解决了,产品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个愿意关心实际问题的科研、生产领导者,经过努力,将会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的废品问题迅速给出正确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一时分析和解决不了的废品问题,他一定不会放弃,通过思考和请教别人而求得解答。广大科研、生产工作人员欢迎这样的技术负责人。
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我国的科研、生产(含工艺)队伍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科研周期将缩短、废品率将减少、产品的可靠性(寿命)和性能一致性将提高。
想必到那时,诸如国产飞机发动机的质量问题早都已经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