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已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面前,女性比男性更易于死亡或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日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性别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性别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们需注意妇女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受的影响,重视妇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日前联合主办的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上,来自43个国家、联合国妇女和灾害管理高级官员、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学术团体等的260多名中外代表,讨论并联合通过了“将性别意识纳入减灾全球行动北京倡议”(以下简称“北京倡议”)。
要强调两大性别共同参与减灾决策过程
“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从性别视角讨论了相关议题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包括从性别视角推动减灾政策与决策变革,性别、减灾与扶贫,性别、减灾与气候变化,男女平等参与社区减灾,妇女与救灾及灾后重建。与会学者和官员认为,在不断增多的灾难面前,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女性受灾难影响更为深重,而在国际和国家层面讨论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性别问题却仍被边缘化,有关社会性别的考虑尚未作为基本原则纳入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框架中。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晓驷在会上指出,社会性别与减灾都是跨部门、跨领域的问题,在我们的各项政策、规划和行动中,都应纳入性别的视角和减灾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会议通过了“北京倡议”建议,我们需要政治意愿和承诺,科学的方法、政策与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要采取一种创新和综合的方法,将性别作为跨部门议题纳入减灾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发展政策、规划及实施过程,并全力促进多方(利益攸关者)、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合作与协作,互利共赢。这些合作包括九个方面,如支持研究机构对减灾、气候变化和扶贫中有关性别敏感的减灾政策和方案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研究,收集分性别的灾害影响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性别敏感的脆弱性、风险和能力评估;提高公众和媒体的认识,使其意识到灾害中性别敏感的脆弱性和能力以及减灾和灾害管理中两性不同的需求与关注等。
中国基层的现实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些乡镇妇女能直接参与灾后重建的决策,但一些村委会决策没有考虑到妇女的利益和需求,社会性别意识普遍缺席。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祝平燕基于汶川灾害重建的调查结果建议,“需要在政策制定中增加社会性别意识,强调两大性别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女性:全球环境代言人
实际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就唤醒了全球社会的环保意识。随着环境问题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不论是女性领导、女性学者还是普通女性,其行为都直接促进了环保意识的普及化和国际环保运动的开展,并与妇女运动紧密相连。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作家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首次提出了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环境污染问题,促使美国政府于1970年成立环境保护局。挪威女政治家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警觉到,只有通过改革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她的领导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非洲,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成功地将环保和社会问题、妇女问题结合起来,她领导“绿带运动”近30年,逐渐在东非国家结成了“泛非绿带网”,率领非洲妇女植树3000多万棵。在南亚地区,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康敏指出的,贫困妇女为了避免在自然资源分配和各种环境冲突中利益被剥夺,通过环境保护运动争取其生存权和发展权,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性别平等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南亚地区“穷女人的环境保护主义”不同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运动的独特之处。
在女性环保运动的浪潮下,世界各国自发联合成立了各类女性环保组织,一些国际机构在将性别意识纳入环境问题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于2002年成立的女环境部长网络,目的在于促进妇女参与环境政策,并在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决策中加强性别观念。此外,还包括“妇女环境与发展组织”、“欧洲妇女与共同未来”,“能源、生命、性别和水联盟”等专门的妇女和环境发展组织。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姚金菊谈到,除全球著名女性环保活动家及各种国际组织运动外,女性的环保贡献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她认为,对后代身心健康的关心使女性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她们在家庭消费领域占主导作用,选择的生活方式可直接影响生产结构,同时她们的行动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环保理念和意识,影响未来社会的环保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助推环保运动发展
女性主义者积极介入环保社会变革的行动,受到生态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生态主义者本身就是这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介绍,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妇女解放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女权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除最初致力于社会改革实践外,该流派还把这种运动扩大到对造成两性不平等的根源与现实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领域。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伍庆玲指出,生态女性主义从理论上把社会性别和环境问题连接起来,功不可没。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象征的和政治的关系,自然和人的关系的重建可以通过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的重建来达到。它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和环境运动引入了社会性别视角,也把解放的主题由妇女扩展到其他所有被边缘化的人群及自然界,将妇女权益、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动物待遇、反对核技术、反对战争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为全球减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方式,生态女性主义者领导下的各种女性环保运动的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加强政策和方案研究制定过程中的性别视角分析,促进减灾、气候变化、扶贫和性别问题的合作与协作,将是世界各国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