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健康与环境 >> 地质灾害年年有 为何今年特别多
作者:记者 于猛

  【阅读提示】
  62日,广西玉林市、梧州市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43人死亡和失踪;64日,浙江衢州高速公路出现直径8米、深度10米的大坑;523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因滑坡导致列车脱轨,造成19人死亡……
  这些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地质灾害,其实只是近期地灾的一部分。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175起。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175起,其中滑坡2915起、崩塌927起、泥石流138起、地面塌陷142起、地裂缝32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71起,13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增加。随着各地汛期的来临,进入5月份,全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陡升,据统计,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389起。
  【原因】  极端天气频繁来  人为因素也酿灾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但是,地质灾害年年有,为何今年那么多?
  “变化莫测的局地强降雨和强热带风暴导致的暴雨,使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越来越强、监测预警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西部山区降雨量比去年平均偏高10%20%。”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乐平说,遭遇大旱的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山体紧固性发生变化,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在西北地区,近些年连续遭受低温雨雪和暴雪冰冻天气,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冰雪融化、冻胀等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黄土地区受长期干旱等影响,且切坡建房和乱挖窑洞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雨水增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点多、面广的黄土崩塌灾害。
  过去,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灾情已从汛期扩展到全年各个时段。200811月云南楚雄发生群发性泥石流、200911月山西中阳和今年3月陕西榆林发生黄土崩塌事件,这都发生在汛期以外。地质灾害防治不应仅仅局限于汛期,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多雨湿润地区。
  “地质工作滞后,工程建设引发的人员伤亡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施工驻地等临时设施选址不当,监测防范意识不够强,引发了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殷乐平介绍说。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分析,今年5月份,全国3389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3229起,占总数的95%;人为因素引发的有160起,占总数的5%。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和重力作用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采矿和开采地下水等。而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灾害等级以小型为主。滑坡共发生2444起,占总数的72%
  【警示】  6月进入高发期  防灾之弦要绷紧
  地灾一旦发生,众多生命止于一刻,财富毁于一旦。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也频繁发生,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提出了要求。6月份我国各地进入主汛期。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6月份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国土资源部预测,总体上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较5月份偏重或基本相当。全国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
  为预防可能发生的地灾,国土资源部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健全群防群测体系;全国共安装了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60个地级气象局联合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业务,各地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9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避免人员伤亡1433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与20042008年全国平均数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1%和41.5%。三峡库区已连续6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而今年15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57起,避免人员伤亡3825人。
  “现在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已经初步建立群防群测网络,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圈定的地质灾害点以外,由于不少地质灾害点多分布于偏远农村和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员转移的工作难度很大。”殷乐平说。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表示,要切实加强对于村民宅基地建房的选址管理,最大限度避开黄土崩滑危险地段。对新的建设项目、城市和集镇规划等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尽快覆盖全国164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

更新时间:2010-06-22 11:19:02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