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思维与方法 >> 创新思维导论
书刊介绍
 
简介
    在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成为学术界、思想界、企业界以及政府在各种场合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自从有了人类,人的创新活动就相伴而生。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百花中最光彩夺目的花朵。“创新思维”作为一门学科来说是新兴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创新思维”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创新思维教育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校是于1994年开展创新思维教育的。《创新思维导论》是我校老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专为我校教学之需而编著的一本教材。在我校,创新思维课与逻辑、语言课一起为各专业的基础课,也就是说,凡在我校读书的学员都要学习“创新思维”课。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思维”课的教学,让学员们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实质,增强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创新思维导论》分上、下编。上编包括一、二、三、四章,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创新思维的本质,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说明创新思维产生条件,介绍一些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为学员提供一些创新思维的训练和测试的具体作法。下编包括五、六、七、八章,分别探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教育的理论、观念和具体措施,把创新思维理论与一些领域的实际结合起来。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
    本章的重点问题?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学习和研究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要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先要弄懂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创新?
    1?什么是思维?(见本章第一节之一)思维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对象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思维具有间接性,即凭借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媒介反映事物之间普通的本质的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即通过抽象的作用,把一类事物的共性综合起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思维具有逻辑性,即思维是有序的,遵循逻辑规律和规则的。
    2?什么是创新?(见本章第二节之一)创新是人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或旧方法,产生新事物、新思想或新方法的过程。创新与创造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它们虽然有某些区别,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我们不必过于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它们相通的内涵上。
    3?什么是创新思维?(见本章第二节之二)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某种思维方法,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过程。注意4个要点:创新思维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创新思维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发生;创新思维要获得某种正面的结果;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见本章第二节之二)本教材指出,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能动性、多向性、相对性和综合性。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相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具有独创性,二是相对于某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独创性,对于该个体一定具有独创性;但相对于某个体而言的独创性,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则不一定具有独创性。这是不难理解的。以上两种独创性在不同情况下都有重要意义。前者对于人类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后者对于个人寻求发展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是重要的。教材中讲到的创新思维具有相对性,可以和“独创性”的上述两种不同含义结合起来理解。创新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动性。所谓“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突破思维定势的巨大冲击力,要勇于创新,百折不挠。创新思维的多向性,是指当旧的思维模式已被突破,思维即可以多方向地考虑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便寻找最佳方案。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是指要充分调动创新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要综合考虑有关创新的各种因素。
    (三)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见本章第二节之三)在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之后,要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学术界对创新思维模式有不同的说法。本书作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包括5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发散酝酿、领悟创新、验证假说(决策)和成功实施。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即为了解决国家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某种需求而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起点。第二阶段:发散酝酿。即面对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人们可以不受拘束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寻找新办法。第三阶段:领悟创新。即经过长期发散酝酿之后,突然在瞬间出现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来了“灵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第四阶段:验证假说(决策)。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案或新办法找到以后,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通过了可行性论证就可以做出实施的决策。第五阶段:成功实施。创新思维追求的是正面效益,因此要把正确的决策延伸到成功的实施。成功的实施是创新思维的外化或物化过程,是创新决策付诸实施的完成阶段。
    (四)学习和研究创新的重要意义(见本章第四节)本书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与研究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其他角度去总结,比如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等等。本章的重要概念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模式。
    本章的思考题:
   (一)有人说“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提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逻辑思维。(见本章第一节之一“思维的逻辑性”;本章第二节之二“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本章节第二节之三“创新思维基本模式”之“领悟创新阶段”。)
   (二)想一想,你在学习本教材之前是怎样认识创新思维的。
 
第二章创新思维的产生
    本章的重点问题?创新思维产生的条件本章重点理解创新思维产生的条件。(见本章第三节)
    本书主要强调以下4点:
    1?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体现综合国力的是各国各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她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说得沉重一些,她必将在越来越激烈、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2?创新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对创新越有利。
    3?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激励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原动力。
    4?创新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人们的思想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干,才会有创新思维产生,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本章的思考题请想一想,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
   
第三章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要创新,必须掌握方法。但是,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创新的特定的思维方法。只是相对而言,有些方法对于创新活动来说更为重要而已。创新无定式,也无定法。聪明的人,要善于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于创新活动之中。本章的重点问题?非逻辑思维方法,重点弄懂联想、想像、直觉和灵感的特点、作用和局限。?形式逻辑思维方法,重点弄懂类比法和溯因法的特点、作用和局限。?辩证逻辑思维方法,重点弄懂对立互补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统一法、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的和特点和作用。
    (一)联想的特点、作用与局限(见本章第二节之一)联想是由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而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联想的特点:它是通过形象的或形象与概念的彼此联结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联想的作用:它能扩大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让人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的思考问题,从而寻求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联想的局限:它对事物关系的反映具有很大的猜测性和随意性,其结论不十分可靠。
    (二)想像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二节之二)想像是人脑对原有意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法。想像的特点:是对人脑原有形象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过程,由此形成的复合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想像的作用: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不能亲自观察或未曾亲自观察的事物形成想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人们常说“插上你想像的翅膀,任意飞翔”,就是这个意思。奔放的想像力往往可以实现思维的突破,提出超常或反常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注意:在实际运用中,想像要与理性判断相结合,以免陷入主观幻想之中。
    (三)直觉的特点、作用与局限(见本章第二节之三)直觉是对于一些事物或现象,未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程序,而在一瞬间直接地认识其本质或规律的思维方法。直觉的特点: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跳跃性,是认识上的突变与飞跃;在时间上具有快速性,是瞬间完成的。直觉的作用:它突破了经验思维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的严格性、形象思维的细致性等所带来的某种局限,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当机立断时为人们铺设一条思维捷径,使人们有可能对某些问题快速、高效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直觉的局限:它的结论具有某种猜测性,不十分可靠,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四)灵感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二节之四)灵感是人在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状态下的突然领悟。灵感的特点:它的产生常常是在人激情满怀的状态下,受到某种偶然因素诱发的结果;具有瞬间性,是人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突变和飞跃。灵感的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思维现象。有人甚至说,没有灵感的人是搞不了科学,当不了艺术家的。
    (五)类比法的特征和作用(见本章第三节之一)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并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还具有另一属性,进而推知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类比法的特征:类比是在对两个或两类不同事物的比较基础上进行的,是从一个或一类事物的已知属性推知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的未知属性。类比法的作用:类比法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使人能触类旁通,“举一返三”。类比在建立科学假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现代模拟方法和仿生学方法的基础。
    (六)溯因法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三节之四)溯因法是对已知事物作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是从待解释的事实出发,通过分析,发现和选定最佳的假说;再从最佳假说与其他背景知识出发,逻辑演绎出待解释的事实。溯因法的特点:它包含着一种回溯性的演绎推理,同时在溯因过程中也包含着分析和猜测因素。它是通过假说提出一种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的。溯因法的作用:它是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之一。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着因果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历来重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通过认识事物间的因果制约性来对某种事物做出科学的解释,这当中就包含对溯因法的运用。
    (七)对立互补思维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四节之一)对立互补法是以把握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的思维过程,即自觉地遵循对立互补思想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对立互补法的特征:它是以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把握一个对象,既找到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又看到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因此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对立互补法的作用:它可以使事物的两极同时显示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便于人们从中进行优化选择。它有助于事物对立双方积极因素的有机融合,从而产生出整体的综合效应。
    (八)分析与综合统一法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四节之二)分析与综合统一法是将分析法和综合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分析与综合统一法的特点:既有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予以认识的特点;又有把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对象整体性的认识的特点。分析与综合统一法的作用:它把分析的精密性和综合的整体性统一起来,以认识的精密性深入认识的整体性,以认识的整体性发展认识的精密性。在科学发现中,当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从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事物的内在统一性时,就常常要用分析与综合统一法。
    (九)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的特点和作用(见本章第四节之三)发散思维是思维主体从不同方向、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办法和答案的思维方式。收敛思维是在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之后,把思考的结果和意见集中起来,从中寻求一个正确意见和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是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二者辩证的统一起来。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的特点:既有发散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开放性的特点,又有收敛思维的求同性、有序性的特点。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的作用:既可以发挥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二者之所长,又可以防止各自的片面性。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既收到广开思路、求异求新的效果,又以巨大的可容纳性收到求同有序的效果。本章的重要概念联想、想像、直觉、灵感、类比法、溯因法、对立互补思维法、分析与综合统一法、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统一法。
    本章的思考题:
    (一)联想与想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提示:(参见本章第二节之二)联想与想像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形象思维方法,都是从原有的某种形象想到另一个新的形象。联想与想象的不同点:联想是把原有的不同形象连结起来。想象则是对原有形象进行一番分解、提取、重组等加工改造功夫,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
    (二)直觉与灵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提示:(参见本章第二节之四)直觉与灵感的相同点:二者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都具有突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直觉与灵感的不同点:直觉的产生具有直接性,一般不受某种启示物的启发;灵感的产生往往是某种偶然因素诱发的结果。直觉是可以重复的;而灵感则往往转瞬即失。直觉的主体一般比较平静;而灵感的主体往往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心情。
 
第四章创新思维训练与测试
    人人都有创新思维能力或潜能。但是,不同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或潜能的强弱是不同的。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或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一些国家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思维训练,可以把不利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加以淡化,也可以把有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加以强化,从而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章的重点问题?了解人们常见的几种思维定势及其化解办法。?学会几种增强人们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常见的几种思维定势及其化解办法(见本章第一节之二)
    1?什么是思维定势?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势。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思维习惯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那么这种思维习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有益的,宝贵的,不可缺少的。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思维习惯过强,成为一种定势,那么它就会减弱或者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固守经验”及其化解办法。丰富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经验也会成为包袱。比如,当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往的经验已经不适合新的情况,而仍然固守以往的经验不变,就是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影响人们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固守经验”思维定势的办法,是多一点辩证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经验都只适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事物的。遇到新情况,要想新办法。
    3?“迷信权威”及其化解办法所谓权威都是某个方面、某个领域里的专家。对于专家的言论、观点应该给予重视,尊重。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权威,认为权威的一切言论、观点都是绝对正确的,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就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化解“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办法,是全面看待权威,即承认他们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里是专家,又要看到专家在他自己的领域也不会是“绝对权威”,也可能出现失误和错误。专家是某个领域里的专家,他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里都是专家。正确的态度是,我们要尊重和信任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我们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怀疑精神,在许多场合都要问个为什么。
    4?“迷信书本”及其化解办法一般说来,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无言的老师,通过读书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书本,以为书本上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应该无条件的去接受,到了迷信的程度,也就成了思维定势。化解“迷信书本”思维定势的办法,是全面看待书本知识。书是人撰写的,人的认识都可能有片面性,有错误,因此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独立思考,要勇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5?“盲目从众”及其化解办法所谓“盲目从众”,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做事喜欢“随大流”,大伙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大伙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总是这样,在他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个盲目从众、没有主见的人,他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化解“盲目从众”思维定势的办法,是要正确对待多数人的意见。真理和谬误都不是以赞成的或反对的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的。我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二)增强人们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见本章第一节之三)
    1?逆向思维训练。即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向,从相反方向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2?横向思维训练。即向着思考的事物及问题的侧面伸展思维 触角,此求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3?换位思维训练。即人们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常常受到所处地位、所持立场影响,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或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这时,如果变换一下立场,转换一下地位就可能产生新思维,想出新办法,得出新的结论。
    4?求同思维训练。即在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进而获得某种新的认识,产生某种新的成果。
    5?求异思维训练。即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个以上事物中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获得某种新的认识,产生某种新的成果。
    6?迂回思维训练。当思考问题遇到障碍时,绕个弯子,避开障碍,求得间接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第三章介绍的诸多思维方法,都可以用于增强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本章的重要概念思维定势、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换位思维。
    本章的思考题:
    ()想一想,你或你的同事中有哪些思维定势表现?举出二三个事例,并简要说明淡化这些思维定势的方法。
   (二)选取书中介绍的一种创新思维测试方法,对自己的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能力作一次测试,然后根据测评标准,看看自己的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的强弱。
   
第五章知识创新
    科学知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前者一般称之为科学发现,后者一般称之为发明创造。本章的重点问题?科学发现过程的主要环节是什么??深刻理解“正确提出问题”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科学问题产生的渠道及选择原则。?假说。?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评价标准。?发明创造的特点。?发明创造的一般程序。
   (一)科学发现过程的主要环节是什么?(见本章第一节开头部分)科学发现过程一般要经历确定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提出假说、进行验证、作出评价、建立体系几个环节。
   (二)“正确提出问题”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见本章第一节之一)正确地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科学研究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没有了问题,科学研究就没有了出发点,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科学研究。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的道路和方法。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李政道说:“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三)科学问题产生的渠道及选择原则。(见本章第一节之一)
    1?科学问题产生的渠道是很多的。常见的有:为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统一的合理的解释而产生问题,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出现矛盾而产生问题,理论自身出现矛盾而产生问题,为寻求不同理论之间的关联而产生问题等等。
    2?发现问题以后,能不能将这个问题确定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还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创新性原则,即有新意,或者能产生新的成果。二是可行性原则,即本课题是否具有做出的实际可能性。
   (四)假说(见本章第一节之三、四)
    1?什么是假说?假说是以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为根据,对被研究的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性所做的假定性说明或解释。
    2?假说的性质。假说具有明显的尝试性、主观猜测性、暂时性。
    3?假说的验证。假说的性质决定了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对假说进行验证,换句话说,假说的验证是假说向科学真理过度的必经阶段。假说的验证包括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
   (五)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评价标准(见本章第一节之五)
    1?什么是理论的评价?理论的评价是指在理论被验证的基础上,人们对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程度的判定。
    2?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评价标准。①理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②理论体系内部的协调性、自治性,即理论自身无矛盾。③理论与背景知识的相容性,即新理论与原有理论不能相冲突。④理论的逻辑简单性
   (六)发明创造有哪些特点(见本章第二节之一)发明创造是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创新思维,创造出新的事物,提出新的方法或新的工艺的活动。发明创造应该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七)发明创造的一般程序(见本章第二节之三)发明创造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构思设计阶段和物化验证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发明创造的目标(或称课题)。目标确定后,就要围绕目标调查专利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技术、经验诸方面的准备工作。构思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目标构想解决方案,提出具体设计蓝图,并对提出的方案和具体设计进行科学论证。物化、验证阶段是通过试验样品把经过科学论证的方案和具体设计进行物化,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工具、仪器、设备等对试验对象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一般采用对比试验和模型试验的方法。本章的重要概念假说、理论的评价。
   
第六章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由于科技知识的更新与传播的加速,经济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一个“科技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不是“资本积累的过程”。技术创新在当代已经演化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本章的重点问题?技术创新概念。?技术创新的类型。?技术扩散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见本章第一节之一)熊彼特给“创新”所下的定义: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论有所发展,其主要特点:①强调创新的规模。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巨大,垄断创新与垄断利润在全球市场容量达到高度一级。②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关系更加紧密。③创新成为国家行为,各国竞相建立国家创新体系。④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在增强。⑤技术扩散的空间扩展到全球。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见本章第二节之一)①产品技术创新。②工艺技术创新。③生产设备技术的创新。
   (三)技术扩散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见本章第三节之二)1?什么是技术扩散?所谓技术扩散,是指技术创新成果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向社会系统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技术扩散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模仿两个方向。对于高新技术持有者来说,通过技术转让获得利益。对于缺少高新技术者说,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得某种技术,实现利润。2?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如果把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则创新在前,更注重创新技术的生产方面;而扩散在后,更注重技术创新成果的使用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新成果决定扩散的范围和效果,而扩散中的模仿者又会反过来刺激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交流手段导致技术扩散速度加快,规模加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制度化,知识传播网络国家化,技术扩散在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经济变量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技术扩散使技术创新成果产生更大的经济影响,技术扩散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因此,技术扩散问题成为在技术创新开始阶段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见本章第四节之二)技术引进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理论在中国的特殊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技术引进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要注意,必须把它纳入到技术创新政策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只引进不创新,就会落入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去。
   (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见本章第三节之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中国式的命题。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状况提出来的,它所表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扩散之路。目前,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状况还不乐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构建科学的国家创新体系、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六)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形态影响(见本章第四节之一)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推动作用会使社会经济形态发生转变。比如,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产生工业经济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信息经济社会;随着知识的生产、传播、转让与使用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知识产业”的发展,便产生了知识经济社会。本章重要概念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引进。
    本章的思考题:
    请想一想,你所在的企业或你周围的企业,过去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管理创新
    现代管理把创新视为组织的活力之源。如果把现代组织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的话,那么创新就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创新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
    本章的重点问题?把握现代管理概念。?现代管理者要具有的一些观念。?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管理模式的比较。?如何发挥本组织的各种人的创新能力。
   (一)现代管理的概念(见本章第一节)一些研究成果显示,现代管理一般有以下特征:1?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2?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3?把创新视为组织的活力之源。
   (二)现代管理者要具有的一些观念(见本章第二节之一)针对中国管理者的实际状况,本书作者建议一般管理者要增强5种观念:1?增强市场竞争观念,摆脱习惯性的计划经济观念;2?增强科学决策观念,克服只相信自己、个人说了算的家长管理理念;3?增强信息观念,克服遇事拍脑门的主观主义;4?增强系统观念,避免片面性;5?增强战略观念,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
   (三)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管理模式的比较(见本章第二节之二)事业部制是按照产品、地区或市场状况把一个企业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在最高层的领导下,分权指挥本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个事业部有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这是目前欧美及日本的各大企业所采取的最典型的组织形成。矩阵制有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式。以二维平面式为例,它是由职能系列和项目系列纵横两套管理系列组成的矩形结构。各项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根据需要从有关职能部门选派的。每个项目小组设有负责人,直接对企业领导人负责。项目小组的任务一旦完成,这些成员仍回到原职能部门。比较上述两种组织形式,我们发现:事业部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最高领导者的宏观管理。不足的是,各事部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不利于事业部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职能机构重迭,容易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矩阵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去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不足的是,项目小组成员受双重领导,当两方面的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小组成员被弄得无所适从;由于小组成员隶属关系仍在原职能部门,会给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带来困难。
   (四)如何发挥本组织的各种人的创新能力?(见本章第三节)1?企业的领导者要重视企业创新,树立“企业不创新就灭亡”的观念。2?要采取具体措施,培养职工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3?建立奖励制度,鼓励职工为企业出新点子,提合理化建议。4?创建宽松和谐的企业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
    本章的重要概念现代企业管理,事业部制组织,矩阵制组织。
    本章的思考题请想一想,你所在的单位在发挥职工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第八章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我们在今天之所以提出并强调开展创新教育,一是因为,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二是因为,我国教育的现状、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期实施“应试教育”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目标,妨害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本章的重点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当今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表现和严重危害。?正确认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应试教育的危害(见本章第二节之一)1?应试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唯一目标;违背了教育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方向。2?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不仅妨害了对优秀青少年的正确选择,也造成了对一时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的伤害。3?应试教育以应试为中心,教学内容片面,妨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4?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刻板单一,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见本章第二节之二)创新思维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是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李政道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之争。
    (三)建立创新教育体系(见本章第三节)本书作者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创新教育体系。1?创新教育目标体系。总目标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各种创新人才。2?创新教育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创新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中全面推进创新教育。3?创新教育知识体系。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接受能力,编写不同的创新知识教材,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4?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公正地评价创新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要对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教育评估制度和人事考评制度进行改革。以上只是本书作者的意见,仅供参考。我们热切期望中国逻大的学员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学员们,能投身到建立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工作中,并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自学参考书目
    1]《创新能力开发》,汪馥郁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创新思维修炼》,何名申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3]《走进思维的新区》,梁良良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4]《创新学》,苑玉成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更新时间:2010-06-01 16:50:44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