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涛:富有情怀和担当的科研人
2017-11-01 来源: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陈梦瑶
他用勤奋与严谨铸就了精神的丰碑,用实干诠释了科学研究者的情怀与担当。在与新华网记者的言谈中,深耕功能核酸检测技术研究的许文涛对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和他桃李满枝的学生充满自豪,儒雅的谈吐、有教无类的理念以及天道酬勤的作风诠释了他的学术精神与科研情怀。
做富有家国情怀的科研人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不仅是造福普罗大众的公共事业,也是继往开来的历史事业,更是人格情怀的展示方式。做人做事要靠谱,这是搞好科研的前提。切记不能图虚名、急功利、自欺欺人;切记不能无修身齐家之志、无尚德上善之心、无忠孝悯农之情。”许文涛经常教导学生,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功能核酸等专项技术见长或多出成果,而是和老师一起开展一场教学相长的人生修行,来和老师学习为人做事的哲学理念及树立成为一个富有家国情怀、人文内涵及独立人格的社会正能量推动者,做一个于家、于友、于国的“靠谱达人”。
在崇高的荣誉与日增的学术地位面前,许文涛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科学家本色,刻苦钻研不松劲,无私奉献无止境。许老师除了对于学生的科研指导有方,还对学生们的生活及思想问题及时给予感同身受的建议,有位学生因考研复读时过于辛苦,心里留下了阴影,上了一年学后感觉坚持不下来,便申请退学。许老师了解情况后,表示深为理解,同时建议学生先休学一年,休息好后欢迎再来续读,告诉他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学生从而卸下了心理包袱,休学一年后果然愉快返回实验室信心满满地开展工作,后来顺利毕业也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十多年来,尽管日常科研教学工作繁忙,许老师却常在麦收及秋收时回老家帮助年迈的父母干农活。读博士期间,许老师因家里“农忙”请假,他的导师罗云波先生曾自掏腰包,让他回家花钱请人帮工,爱徒之情溢于言表。年复一年,许老师从“博士生回家农忙”变为“博导回家农忙”,不变的却是浓浓的乡土情怀,他日渐年迈的父母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健康与“精气神”。由此,许老师“博士农夫”的称谓被广为传颂,他已然成为乡里乡亲教育后生的鲜活事例。
许文涛对于自我要求严格,二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身体力行的鼓励学生养成和坚持良好的科研及生活习惯,深受学生们喜爱,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
做一生一事的科研人
“人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及认识科研对象的过程”。在一些人看来,许文涛搞学问过于认真,对自己过于苛刻,实在太苦了。但他却说:“一个人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奋斗,再苦也是甜。实际上,每一个新的研究发现,都会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与满足。”从事科研十余年来,他将“功能核酸材料及生物传感器”作为自己后续的科研主战场,同样视为一个不断摸索及认识自己的过程。
尽管始终从事着枯燥的食品安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但其研究手段及思路却在不断更新。“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做转基因免疫学及核酸分子检测技术,到多种食品安全污染物快检技术开发,再到目前的“功能核酸材料及生物传感器”研究方向,都是一个不断凝练和聚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各种“核酸”神奇功能的开心之旅!”许文涛如是说。
许文涛的科学生涯如同一部探险史。在许文涛心里,尽管核酸分子摸不见看不着,却有着具备各种神效的十八般“万能兵器”。它们既可以识别重金属、微生物、农药分子等各类靶物质,又可以实现肉眼可视检测、单分子检测及死活菌检测等特殊极端检测的神奇效果。既可以研究理论,又可以脱离大型仪器作为百姓食物及环境安全的卫士。
许文涛将科学之路看成一代代相传的接力赛,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年轻教师,很多学生因为各种缘分与许教授结识,有的是通过一通胆怯的电话问询、有的是来自热情洋溢的学术报告的洗礼、有的是经由其他师长的推荐……在科研道路上,许文涛让学生们一起惜缘,很多学生与他仅面谈了一次,就被他的科研情怀所触动,甘愿排队1-2年候读许教授的博士生。
为了促进功能核酸领域技术研究的创新和提高对策研究水平,几年来,他肩负科学使命,走遍祖国大地,登攀了一座座科学高峰。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出版了一本关于功能核酸检测技术的30万字的英文专著,成果“食品安全功能核酸检测新技术”获得全国科普周“2016-2017年度食品安全创新技术奖”。
许多国内外学者一向认为,整理出版这样一部浩繁的著作,而且功力如此深厚,其著者肯定是位银发满头的老学究。但当他们见到许文涛是一位年龄还不足不惑之年的青年学者时,略显惊诧之意,纷纷表示乐意开展科研合作之旅。
对于未来,许文涛期待着成立“功能核酸研究院”,从而更好地诠释着“一生一事、一片匠心”的科学精神。愿许文涛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一如既往的走在自己的“功能核酸”梦想之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理论突破,铸就令世人称道的应用成果!
相关链接
许文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食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无公害食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副主任;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副主任;农业部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副主任;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检验检测设备分会理事。《Journal of DNA and RNA Research》杂志主编;《生物技术通报》杂志编委;《食品与营养科学》杂志编委。
在食品安全领域,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有2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9项,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华神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科技兴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出版两本英文专著《Functional Nucleic Acids Detection in Food Safety》,《Ochratoxin A: Biosynthesis, Detection and Biological Toxicity》;主编和参编教材10部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主编),《食品安全案例解析》(主编),《转基因食品社会文化伦理透视》(主编),《食品营养与安全》(主编),《国际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检测及其标准化》(副主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参编),和《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参编)等。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 如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转基因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标准、农业部“948”项目、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北京市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学科项目,农业部风险评估项目及例行监测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