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成重大原创成果产出高地
赵永新 谢婷婷
2016年07月26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10日,酷暑难耐。夜幕下,地处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隆隆的仪器运转声清晰可闻。
这块由中组部、科技部等八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如今已结出了累累硕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所评价的那样,从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为培养青年科学家的“黄埔军校”、重大原创成果的“产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养的海外青年科学家已近50位。其中,回国之初还名不见经传的邵峰、李文辉、罗敏敏、董梦秋等,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明星;正常流动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清华、复旦等高校的张宏、朱冰、戚益军、柴继杰、高绍荣等,或担任所在所(院)的负责人,或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到今年6月,北生所累计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4篇,跻身国内外同类领域研究机构第一方阵。其中,王晓东实验室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分子机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邵峰实验室系统揭示了病原细菌入侵和先天免疫系统防御的分子机制,为败血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罗敏敏实验室揭示了中缝背核神经元跟奖赏的关系,为开发治疗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方向;李文辉实验室和隋建华实验室首次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受体,在此基础上联合研发的抗乙肝及丁肝药物将在明年进入临床;黄牛实验室开发的原创性新药,有望为肥胖症等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一个既无行政级别、又无事业编制的体制外研究所,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青年才俊、又如何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潜力?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有较大的科研自主权。”所长王晓东说,“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生所实行长期支持机制,实验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请项目,每年有稳定的科研经费。至于做什么课题、怎样使用经费,都由实验室主任说了算。”
为什么要下放科研自主权?“因为要尊重科研规律”,王晓东认为,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孤独、艰难而又漫长的智力探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哪条路能走通、会碰到什么障碍、何时取得进展,都是未知数。“只有充分信任科研人员,让他们自由探索、长期攻关,才有可能‘九死一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放权会不会养“懒汉”?“不会”,王晓东笑着说,“在放权的同时,我们掌握两条:一条是严选人,一条是严考核。”
北生所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实验室主任。“在选人上我们是‘三不唯’——不唯出身、不唯学历、不唯论文,只看学术能力和创造潜力。”据王晓东介绍,成功应聘北生所实验室主任的比例,大概仅为5%。
“在考核上,我们只讲原则、不讲情面。”据行政副所长黄嵩介绍,北生所实行合同聘任制,每5年对实验室主任进行一次国际同行匿名评估。“第一次评估的标准是成为所在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第二次评估要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评估的将获得晋升,通不过的要另谋高就。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实验室主任因为未过评估而离职。”
科学家有了更多自主权,带来的是潜心学术、追求一流的氛围。“北生所的科研人员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周末和节假日自愿加班司空见惯。”学术副所长邵峰说,“在北生所很少有人想着‘升官发财’,大家一门心思琢磨的,是如何取得原始突破、为民族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同伴。”2012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习的陈婷最终选择了北生所,她说:“北生所能给科研人员广阔的学术空间,这一点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了我!”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