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经济史,不难发现,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蕴育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已经把生命科学推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产业前景十分诱人 到2020年,在我国规模可达5万亿—6万亿元
1953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学说,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人类能够通过控制基因的方法来为自己造福,带动了一个新产业的崛起,世界惊呼:“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世纪!”
如今,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率先在医药方面取得突破,并同时在医药和农业两大领域形成产业优势。生物技术药物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一类药物,已经成为国际上竞争的焦点。2008年全球医药工业产值近8000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翻了一番,研发经费增加了4倍,申请上临床的药物增加了8倍,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11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般来讲,一个产业的鼎盛期通常是30年左右,但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产业则是长久不衰的。有关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生命科学及其产业规模可达5万亿—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8%—10%,前景十分诱人。
发展速度令人瞠目 以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制高点
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计划重点支持下,2009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率先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口服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成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引起轰动。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致癌因子。发展中国家感染率高于50%,我国的感染者超过6亿人,每年胃癌死亡者约为20万人。该疫苗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人民币,有望解决胃病预防难的问题,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基于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看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兴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其中,我国最具盛名的张江“药谷”到2008年底已形成新药产品229个,新药证书超过50个,获得专利授权54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30余项。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到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25亿公顷(相当于18.75亿亩),比我国18亿亩耕地面积还大。目前,已有25个国家先后批准了大豆、棉花、马铃薯等10多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生产。
在我国,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是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获审定的抗虫棉品种共有160个。全国抗虫棉累计产值440多亿元,化学农药用量减少70%—80%,农田环境污染指数降低21%,棉农因此增收节支累计约250亿元以上。
问题困难仍然很多 以吸引海内外人才为突破口
在我国,生命医药产业由于其高新技术的特性,产品和技术常常出人意料,消费者难以迅速接受。另一方面,我们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仿制药多、创新能力低,缺乏世界级研发机构和专家、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流通环节多、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生物技术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二是产业化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规模亟待扩大。三是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转基因作物的好处在传播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我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全国政协委员黄大昉研究员指出,尽管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仅在少数作物上取得一定的特色或优势,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化速度甚至滞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教授认为,应该以吸引海内外人才为突破口,发展医药科技,建设医药强国。具体措施为:实施人才兴药战略,打造国际一流药品研发队伍。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拓医药研发新局面。加速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千亿元医药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专家进入大企业,开发大产品。打造一批国际互认的研发平台,把国外药品后期研究搬到中国来。同时实施标准战略,抢占植物药、生物药国际标准阵地。
黄大昉认为,从全球来看,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已进入一个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基因、人才和市场的国际竞争正日趋白热化。我们应借此有利之机,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较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高科技企业。
作者:蒋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