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百肆天街”之变迁
作者:郗志群 高希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9日 来源:《前线》
据悉,始建于1905年,已有110多年历史的大栅栏劝业场今年年底将修缮完毕。届时,这座命途多变、曾云集众多老字号的商业建筑,不仅是大栅栏的另个好去处,还成为展示北京深厚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符号。
大栅栏劝业场地处前门外大街商圈之内,而前门外大街这条“百肆天街”,如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
前门,明、清两代国都正门,北京城重要标志之一。自元代以来,历经明清演变,前门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北京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
前门大街是这片商业街区中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它北起前门,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为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这条大街留下了深深印记。
700多年前,元大都建成,城墙南垣中门称为丽正门,门外南北向大街称为“丽正门大街”,乃今前门大街前身。据史料记载,当年丽正门外,不但有菜市、草市等日常集市,还有太平楼、德兴楼、状元楼等茶肆酒楼,已然一派兴隆景象。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丽正门被移建到如今前门的位置,新建城门仍用丽正门旧称,门外大街则与前门大街位置相当。同时疏通漕运、迁徙富户,并在前门外修建大片廊房以容纳来京商贾,逐渐以丽正门大街为中心,形成新的集市,较元代丽正门外集市繁荣许多。至明正统时,丽正门改称正阳门,大街也改称为正阳门大街。
嘉靖年间增筑北京外城,前门大街及周边地区较之以往更为安定,因而居民日多、商贾云集,正阳门周围及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遂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到了明代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前门地区出现工商业行会性质的会馆,如北芦草园的颜料会馆等。该馆立有《建修戏台罩棚碑记》石碑,碑文记述了商业会馆的创建及其发展历史。
随着清朝定都北京,汉人被迫移居外城,前门地区人口剧增引来新的商机,前门大街的经济功能尤为凸显。这里店铺密布、百货云集,与大街临近的胡同街巷也都逐渐发展起来,如东侧的打磨厂、鲜鱼口,西侧的珠宝市、肉市街,南侧的珠市口等等。这里不但是贩售货物之地,也是娱乐餐饮场所,优伶丛集、酒肆林立,成为了空前繁荣的综合商业区。富商巨贾们也纷纷定居于此,俨然一派“东富”景象。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康熙南巡图》就绘有当时前门大街的兴隆景致,大街虽因皇帝巡行而戒严,但仍能看到街两侧鳞次栉比的商铺。而从《京师生春诗意图》中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前门大街的商业较之康熙时期更为兴盛。
清代中后期,京剧开始形成,戏楼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前门大街及周边地区戏楼众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产业。最早的戏楼当属肉市胡同的广和楼,它在明代就是小有名气的茶楼,到康熙时期已形成戏楼。此外还有大栅栏的广德楼、庆乐戏园、庆和戏园、三庆戏园,门框胡同口的同乐轩戏园、粮食店内路东的中和戏园,鲜鱼口里的华乐戏园。戏楼产业为前门商区吸引来更多客流,带动了商业的整体发展。
清朝末年,随着北京的大门被迫向西方敞开,从洋务运动到庚子国变,前门大街由荣转衰,继而又不断恢复。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后,在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大量洋货进入北京市场,从商品到商铺,增添了许多异域色彩,使前门地区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景观。1900年,包括大栅栏在内的众多商业街巷焚于战乱,前门地区的商业遭到沉重打击。之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同意西方列强将铁路延伸至北京,并在正阳门东西两侧修建了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和京汉铁路正阳门西站。火车的开通带来新的商机,前门地区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明清两代,前门大街是皇帝每年到天坛祭天、先农坛演耕的必经御路,故又被尊为“天街”。乾隆歌咏祭天盛事的诗中有云:“丽日和风调玉律,彩幡花胜耀天街。”这条“天街”,商业兴盛,呈现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繁荣气象。
民国年间,作为权力角逐焦点的北京,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前门地区商业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张勋复辟时,这里曾沦为战场;之后的军阀混战、迁都南京、北平沦陷等一系列事件,都使此地商业受到极大影响。抗战胜利后,曾一度短暂繁荣。但随之而来的美货倾销、通货膨胀,又使商业发展步履维艰。在多难的时局中,商家们继承传统,使那些源于明清的老字号得以保留;同时求新求变,使前门地区的商业走上了一条近代化的发展道路。随着民国政府市政改造的推进,前门外的石桥被改为公路,街面上也出现了各种新式交通工具。到20世纪30年代,前门大街开通了有轨电车,形成人力车、自行车、西式马车和有轨电车在街上并行的局面。便利的交通对前门地区的商业大有促进。
新中国的成立,使前门地区重获新生。不少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商铺在此集聚,如长春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都一处烧卖店、月盛斋马家老铺、广和楼戏园等,涵盖医药、饮食、百货、娱乐等各个行业,共有商铺800余家。这些老店还经历了从家族企业到公私合营,再到国有企业的转变历程。改革开放以来,老店又纷纷改制,成立股份制公司。凭借着现代企业的新机制和深厚历史底蕴,这些几经磨砺、世代传承的百年老店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8年,经过“前门地区恢复清末胜景工程”的改造,前门大街正式举行重张典礼。修缮后的前门大街恢复了标志性的正阳桥六柱五牌楼,恢复了长816米的明清御道和已消失42年的有轨电车,再现了前门大街的历史风貌。旧貌新颜的前门地区,既有富含古韵的百年老店,又有新颖时尚的现代商城,既透出历史的厚重,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前门这一“百肆天街”,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着美好的未来走去!




